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與世界制造強國比較,中國的科技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一些領域,已能與發達經濟體分庭抗禮。中國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進步?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早在1988年,中國領導人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判斷;2006年,中國政府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目標;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提出并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二,中國14億的人口總量、不斷完善的教育體系,讓科技創新有充分的人力資源支撐。早在2013年,中國研發人員投入總量就已居世界第一位,達353萬人年,到2017年底,更升至近400萬人年?!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抬升了中國人創業創新的激情,全社會崇尚科技、崇尚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創業創新蔚成風氣。2016年,日均新增注冊企業達1.5萬戶,2017年更超過1.6萬戶。 第三,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科技創新有充分的資金保障。2017年,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達1.7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比重2.12%,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角,2017年,源于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已近八成,更出現了華為這樣研發投入強度業界領先的龍頭企業。 第四,與發達經濟體比較,中國產業集中度較低,倒逼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如鋼鐵產業,按產能測算,美國、日本前四大企業產業集中度在70%以上,而中國,前十大企業則不到40%。較低的產業集中度,導致企業競爭激烈,并“逼”使企業依靠科技創新。數據顯示,2017年,有技術創新活動和投入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比已超過四成。 第五,中國厚實的產業基礎、完備的配套體系,讓科技創新有良好的產業支撐,而不斷富裕的14億人口,已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讓科技創新有用武之地。尤為應關注的是,中國市場還是一個差別化的市場,讓中國企業有可能從比較低的技術水平起步,而逐步升級到比較高的技術水平。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幾十年舉國一致、協心戮力;幾十年襤褸篳路、累土聚沙,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數據顯示,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在2011年就已居世界首位,2017年為138.2萬件;2017年,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4.9萬件,居世界第二。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總量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二;2017年,論文被引用量超過德國、英國,也躍居世界第二。 當然,中國的科技進步也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中國企業的技術引進和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不過,在技術引進和技術外溢過程中,中國獲得了利益,相關國家也獲得了利益?,F在,中國一年付出的技術轉讓費用就超過300億美元。而與此同時,不斷擴張的中國市場也給相關國家的企業貢獻了巨量的銷售收入。由此可見,這是共贏的合作而非零和的游戲。 當然,不可否認,在中國還存在侵犯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但個體不等于總體,企業行為不等于國家行為??陀^講,這些年來,為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中國采取了很多措施,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成效也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認可。 綜上所述,筆者相信,隨著創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中國科技創新的腳步將更加穩健更加鏗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