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深入貫徹省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部署安排,認真落實楊曉和同志到三河調研指示精神,聚焦完善政策機制、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創新創業、優化政務服務等重點工作,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全力營造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10月底,三河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均居廊坊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比廊坊市平均水平高出2.4個百分點、20.3個百分點、36.7個百分點。在工信部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三河位列第50位,上升4位。三河市成功入選河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擬表彰名單。 一、打造政策機制優勢,讓企業吃上“定心丸” 聚焦企業發展需求,堅持從政策上扶持、服務上助力,全力推動企業快速健康發展。一是出臺一攬子惠企政策。制定出臺26項政策機制,構建起“獎補+扶持+引導”的“三合一”政策體系。出臺《三河市企業研發投入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扶持獎勵辦法》《鼓勵科技創新獎勵辦法》等政策,對2019年度經濟貢獻大、科技創新能力突出、帶動能力強的55家企業進行表彰獎勵,發放獎勵資金6150萬元。出臺《三河市鼓勵企業到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的若干規定》,引導優勢企業加快推進改制上市進程,目前三河市擁有上市企業23家。出臺《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每年可間接為企業融資10億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000萬元。出臺《扶持樓宇經濟發展暫行辦法》,鼓勵發展信息技術、金融創投、電商云商、文化創意等產業,加快形成一批現代化樓宇經濟產業群。二是爭取北京一系列政策外延。實現養老、醫療政策外延,燕達國際健康城入選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入住京籍老人享受北京市養老機構現行運行補貼政策,燕達醫院與北京醫保系統順利聯通,檢驗結果京津冀三地互認,實現醫患異地診療、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和異地診療結算,加速北京養老、就醫人群向三河集聚,目前燕達入駐京籍老人達90%以上,助推了燕達二期、三期項目的實施。積極爭取國家部委、省市部門和北京市方面支持,圍繞《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提出的與通州區統一環保、城市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標準以及生態環保支持、金融財稅、改革試點等協同創新政策,梳理標準、制定方案、梯度推進,逐步實現政策標準與通州統一。三是打造一整套服務企業機制。實施市領導包聯企業機制,推行“店小二”專業化貼身服務,常態化入企指導,每周進企一次,進行政策指導、問題調度、工作協調,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累計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問題183件。開展企業評部門活動,對全市營商環境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倒逼部門優化服務、干部改進作風。落實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市政府定期舉行營商環境早餐會,每季度舉辦一次政企面對面座談會,認真聽取企業家的意見建議,及時協調和解決企業的難點、問題,為有研集團、精工園等企業解決了水、電、氣等市政配套設施問題,為神威藥業解決了法律訴訟問題。 二、打造要素保障優勢,助項目啃下“硬骨頭” 積極破解土地、資金、用工、人才等要素制約,全力推動重點項目落地見效。2020年爭取省、市重點項目19個,總投資147.3億元,開工率100%,投資完成率分別達到161.7%和237.8%。一是強化土地保障。出臺《三河市促進城鎮低效國有建設用地再開發的試點辦法》,強化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通過征地拆遷、解決企業間用地矛盾、爭取占補平衡指標等措施,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今年以來,為有意向擴大再生產的企業爭取土地指標1097畝,盤活低效閑置土地511畝,推進企業重組解決土地指標108畝。通過“兩違”拆除,騰退土地2.1萬畝,黨校和民兵訓練基地、東市區生態綠帶等項目突破土地困擾順利推進。二是強化資金保障。通過定期舉辦政銀企對接會、協調銀行聯合注資、爭取廊坊財信基金投資、發揮三河市兩支基金的支撐撬動作用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截至9月底,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6.84億元,比年初增加18.23億元。政府出資2億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累計擔保金額45.92億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工業標準廠房分割轉讓,為企業解決因抵押物缺失而無法融資的難題。目前,正通過在天山、裕泰、華冠等產業園區推廣使用該政策,激活企業潛在資源。三是強化用工保障。充分發揮市、鎮兩級就業信息網絡平臺作用,組織開展現場以及網絡招聘會33場,提供就業崗位22235個,達成就業意向10791人次,切實緩解了企業用工難和勞動者求職難問題。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14所職業培訓機構累計培訓7081人次。疫情期間,通過成立工作專班對外來務工人員實行“點對點”對接、市鎮村三級聯動招工等方式,為萊尼線束等企業招聘員工3400余人。四是強化人才保障。出臺《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及《補充辦法》,在落戶、住房、就醫和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目前累計引進域內外人才9.7萬人,其中高端高新產業人才3.5萬人。積極參與“平薊三興”區域綠色人才共同體建設,四地圍繞生態環保、綠色經濟等重點領域開展人才合作。設立“科技創新獎”“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等獎項,建立了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獎勵體系。 三、打造創新創業優勢,為高質量發展“賦新能” 持續推進創新資源整合、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搶占高質量發展制高點。一是著力整合創新資源。組織龍頭創新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服務專業團隊成立科技創新聯盟,先后召開企業家高端培訓班、企業家沙龍等活動13次,引導企業與中科院、京津高校院所等高端創新資源強化對接,資源共享,實現科技要素迅速增長。構建“大學+科技+產業”驅動發展新格局,加強“產學研”聯合體建設,發揮燕京理工學院、防災科技學院等8所大學的平臺優勢,推動各院校與企業實訓合作,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二是著力建強創新平臺。推進“產業園區+眾創空間+孵化器+研發機構”等創新成長平臺建設。建成以興遠高科為代表的科創園19個,入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業734家,京企占比達62%。加快推進宏祥軍工、鼎盛3D打印等8個科創園建設,建成后可再承接北京科技型企業500家以上。建成眾創空間、孵化器20家,總孵化面積30余萬平方米。加快推進研究院所、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全市各類科研機構達 93個。三是著力培育創新主體。全面落實《鼓勵科技創新增強企業軟實力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對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進行全方位支持,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擴量提質。目前,三河市已有高新技術企業11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84家、科技小巨人企業66家,均居廊坊首位、全省前列,且近三年平均增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分別達到25%、30%、10%。 四、打造政務服務優勢,創便民利民“新速度” 堅持以深化改革為中心,全面提升審批效能,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創建一站式“企業開辦專區”,打通流程、集成服務、一廳申報、全程辦結,企業開辦實現1小時內辦結。大力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啟用電子營業執照系統,打造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紙質執照和電子執照相輔相成的企業登記新模式。截至目前,共辦理企業設立全程電子化登記5646戶,全市93.2%的企業通過“不見面審批”申請營業執照。全面推行企業登記注冊“審核合一”制度,實現企業登記注冊“一口受理、一人通辦、一辦到底”。二是推進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助推項目審批提速。大力整合審批環節,將政府投資類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58個工作日內,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52個工作日內。對涉及保障企業生產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眾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民生的相關企業,積極開辟綠色審批通道,統一指揮、提早介入、隨到隨審、快速服務,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先后為三河市中美華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三河新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企業快速審批,力促企業盡快投產。三是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提升網上政務服務水平。全力推進“一網通辦”“互聯網+審批”平臺建成投用,全市417項政務服務事項已經全部在網上公開,其中413項已開通網上辦理,占全部事項的99%。積極推行政務服務大廳雙休日“不打烊”服務,針對服務企業、保障民生的重大事項,以及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重點業務,提供咨詢幫辦服務,接收行政許可事項申辦材料,雙休日期間累計現場辦理審批事項2179件,網上辦理808件。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