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月爆紅,網上銷量增長幾千倍,生產廠家從兩家鐵鍋作坊一度攀升至170多家,到6月遇冷,產品乏人問津,許多作坊紛紛倒閉,“網紅”章丘鐵鍋跌落神壇,僅僅經歷了4個月的時間,其市場走向如同“過山車”,其原因需要反思。 章丘鐵鍋爆紅以后,村里的人紛紛轉行,干裝修的、跑運輸的都打起了鐵鍋,會的打,不會的也打,全章丘都響起了打鐵聲。沒有經驗的村民打出的鐵鍋良莠不齊,甚至用機器產品冒充,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消費者的不理性購買也給“李鬼”鐵鍋提供了可乘之機。從章丘鐵鍋的爆紅可以看出,在不斷提高的購買力支撐下,消費者渴望得到高品質的產品?!?次熱鍛、5次冷鍛、18遍火候,1000℃高溫冶煉,3.6萬次錘打”,這樣復雜的傳統工藝賦予了章丘鐵鍋生命力,也正因為如此,“一個人一天頂多能完成一口鐵鍋”??梢韵胂?,要學習掌握這樣的復雜工藝,需要很長的時間,也就是說,短期內擴大章丘鐵鍋的產量是不現實的。據悉,紀錄片中所涉及的章丘鐵鍋“臻三環”“同盛永”鐵鍋加工廠,每年的鐵鍋產量只有幾千口,在《舌尖上的中國3》節目播出的當晚,庫存的2000口鐵鍋就在網上被搶購一空,之后的短短數日內,就有數十萬口鍋的訂單砸來,這顯然不是手工產品所能承受的。為此,兩廠不僅一單未接,還暫時關閉網店,并發布聲明呼吁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等熱度過去后再慢慢購買。 其實,無論是對于一哄而上的當地村民,還是抑制不住購買熱情的消費者,除了貼上“不理性”的標簽外,都再無可過度苛責之處。畢竟,村民靠勞動多掙點錢的樸素想法有何不妥?消費者用自己的錢,買想要的產品,更是理直氣壯。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公地悲劇”。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每一個人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于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章丘鐵鍋對于當地人而言,無疑就是一種“公地資源”,只要是本村人,就有資格去使用“章丘鐵鍋”這個品牌。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講,章丘鐵鍋這個概念并不具有法律意義,到目前為止,章丘鐵鍋并非地理標志產品,它究竟是一個質量標準,還僅僅只是一個產地概念?在章丘生產的鐵鍋是否都能叫章丘鐵鍋?還是只有經過一定生產工藝制造出來的手工鍛打鐵鍋才能叫章丘鐵鍋?這些問題并沒有定論。 不難理解,短期套利、人人都想撈上一筆思想背后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規則的缺失。其實,早在爆紅之初,面對市場上出現的“魚目混珠”的現象,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市場監管局就協同當地有關部門,深入“臻三環”生產廠家,溝通、了解情況,幫助企業制定手工鍛打鐵鍋的產品標準,并形成了初稿;積極引導鐵鍋生產企業和手工藝人建立手工鐵鍋的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統一生產標準、產品價格和銷售渠道;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希望通過注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章丘鐵鍋的傳統技藝。完善的保護措施還未出臺,章丘鐵鍋就已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說,互聯網對信息的放大效應還是被低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還需再提速,以避免對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監督和管理的滯后,避免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章丘鐵鍋的波折,并非全是壞事。因為,無論在成為網紅前,還是被冷落后,章丘鐵鍋的古法工藝始終就在那里,正宗的章丘鐵鍋一直都很受歡迎。更何況,它帶給公眾諸多反思,讓市場參與方更加理性。生產者會少一些掙快錢的投機心理,更加注重產品質量;消費者會改變購物節奏,為好產品預留出更多時間。地方政府部門會更加重視政策出臺的前瞻性,提高市場管理效率,用規則更好地為更多的“章丘鐵鍋”們護航,保護好消費者權益,避免“公地悲劇”再次發生。
[正文結束] |